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网站地图 欢迎来到深圳市汇通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热门搜索关键词:螺杆空压机 |制氮机 |制氧机 | 空气净化设备| 螺杆真空泵 | 售后节能服务

联系汇通

业务: 0755-28509883

手机/微信: 13927447355

传真: 0755-28677615

E-mail: ‍sales@huitongjd.com

QQ: 121031826

地址: 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六约礼耕路47-17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热烈祝贺万文景著作《岭南屋》由中国艺术出版社出版

来源: 汇通公司 浏览:43 发布日期:2025.10.05 [ ]

 

丨书名:LINGNAN ARCHITECTURE 岭南屋
丨作者:万文景
丨出版日期:2025年8月
丨出版社:中国艺术出版社
丨ISBN:978-99981-72-79-1

 

前 言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我就拿起相机,记录街情,是一份青年的快乐。12岁的时候我买了一台富士XT相机,当写作文的时候,配上一张图,我自认为就有了真相,没少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表扬。每年岭南正月十五丰顺埔寨镇都有烧火龙、跳禹门习俗,与我有一种震惊,和对远古龙文化崇拜与畅想。龙是这个民族的图腾,怎么能烧毁,直到我参加CTB的写作项目,我才明白燃香与烧龙的意义,是人与神灵的对话,是相与非相的转换。民间建筑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架构。屋子和衣食一样是基本的需求,摄影与建筑有着天然的亲和性,摄影叙事和建筑叙事直接体现时间空间的文脉性。文脉是一个民族的真相。因此《岭南屋》的拍摄与想象便由此展开。《金刚经》言“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我通过纪实手法拍摄了近五万张影像资料。在我有限的建筑知识中,把这些资料归纳整编成册。从历史的阅读中知晓岭南就是南海,其“涨海”、“沸海”的气势可谓磅礴山河。海总是咸的,百越人就挖井自饮,直到今天广州还保留古制古井近百口。自秦汉任嚣立寨,赵佗建城,到推翻满清建立民国,广州也经历了多次的兵燹战乱,城市被烧毁、荡平,又重建,据学者考证每当叛乱、改朝换代的时候,叛乱者首先烧毁的就是城市建筑,毁掉“王气”,重建王朝,这是中国历朝更替的恶习。据考古发现广州1米以下是一个朝代的遗迹,1.5米以下又是一个遗址,直至2-3米以下有不同的地层遗址。但历史改朝换代只见北人南逃,不见南人北逃,实在是历史之谜。因此本书中展现的大多是明清以来的屋子,甚至是民国时期的。所谓古建筑,学界普遍认为新建筑与传统建筑主要区别是:历史上以天然材料和陶质材料为主,用手工操作和体力搬运为主的方法生产出来的建筑物为传统建筑(古建筑);以使用水泥、钢材、玻璃甚至合成材料为主,装备先进的设备,采用先进的结构方法和机械化、工业化方法生产的建筑物为新建筑。有的称为新中式。

 

岭南,北倚五岭阻隔中原寒流,南临海洋迎接热带季风,这种半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既要防潮通风,又需抵御台风”的双重需求。东江,古称湟水、循江、龙川江等,珠江水系干流之一,发源于江西赣州的寻乌县,寻邬水汇合贝岭水后始称东江;北江,发源于江西小茅山,秦汉以来,经历代开发利用,经浈水与昌水汇合,又与凌江汇合而成浈江,南注韶关汇武水为北江,为珠江流域第二大水系;西江,是珠江流域的主流,发源于云南曲靖市马雄山,流经贵州、广西,至广东佛山与北江相通并进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西江是珠江水系中最长的河流,为中国第三大河流。西江与东江、北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合称珠江。秦时史禄、汉时马援开凿灵渠,连接湘江,与长江水系相接,可通广西、湖南,使南中国与江南相通,入漓江、桂江,再转入西江,远到胶州,顺流东下,直达番禺、香港、澳门,万吨的大船可以轻松行驶。建筑的造型、功能和地域紧密相连。

 

我主要是沿着这三大水系对岭南的古建进行调查与拍摄,在寒暑假有时会和我的父亲一道自驾拍摄。岭南传统建筑大体上分为广府建筑、客家建筑、潮汕建筑三种风格。肇庆梅庵的梭形柱;唐开元寺大佛样;宋时许驸马府的竹编灰墙;潮汕的木石同构;潮州厝的红楹青桷;广府村落的“梳式布局”;潮汕下山虎、四点金、驷马拖车到百鸟朝凰;显宗显族显等级高度的镬耳山墙曲线;弹性的、变形的木材料变成了体系;贝壳灰中掺杂的糯米浆与红糖,竟与现代混凝土添加剂原理不谋而合。我和一位匠人交流得知现在新建的传统建筑灰塑的主要成分为:山上红土、贝灰、沙子、纸巾、加少量水泥,可以把墙面抹的坚固耐用;岭南匠人的“三分塑七分彩”的技艺密码独领风骚。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骑楼街廊,拱券广布,在岭南不缺哥特式尖顶,不同文化的几何纹样在岭南广泛存在。这种“既保留古制、恪守礼制、讲究实用、突出兼容”的建筑历史文化在岭南有很多的遗存。岭南建筑的工艺特点与本地方的宗教和文化紧密相连。

 

岭南传统建筑是我国建筑体系中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的建筑之一。然而现存于世或继续以传统方式建造的古建筑屋宇主要是祠堂、庙宇。族群民居或大型民居建筑群,大多都破损比较严重,有的还正在抢救中。

 

梁思成先生所著《图像中国建筑史》撰写的序言中,林徽因先生就提到,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体系,最大的特征在于它是装配式的,而装配式建筑是当时西方正在探索的现代建筑模式。所以林徽因先生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传统建筑用西方的角度看,就是现代的。所以中国建筑有特别大的机会,可以直接跨入西方所说的现代观念中去。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中,经常可以看到合院、天井、过厅(拜厅)等构成设计。粤西民居群的冷巷应用,是很有主见的空间布局。木石同构、山门全部石构,拓展了传统北派建筑的凝重、厚实、古朴的风格,重新定义了南派建筑的明快、飘逸、灵活、通透、包容的学术内涵,摆脱了完全依赖木结构,实现了石结构或木石同构的建筑装配风格。石结构建筑艺术本是古希腊的工艺,石结构为什么在岭南古南越国时期就出现这一工艺?这实在是一个不解之谜。深圳大鹏所城的海防炮台遗址的原始射界数据,竟与现代海岸线规划产生奇妙共鸣?京广高铁竟与湘粤古驿道南北走向几乎重叠,古人对环境的设计与布局,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或许比我们深刻,这一点我们对历史必须抱有谦虚的态度,现代科技不是万能的,有很多传统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好好的挖掘与研究。这是我著作此书的目的。

 

新建筑的发展史大约一百多年。新建筑学说体系,首先由欧洲等西方国家建立起来,1931年日本人伊东忠太先生出版《中国建筑史》,时隔13年后梁思成于1944年出版《中国建筑史》,从而确立了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一系列的关系论述。中国人用全自然的材料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千年的弹性体系,这或许是能启示未来的体系。所以中国传统建筑所讨论的,其实大量是关于未来我们的生活应该向哪个方向变化的议题。这不只是关于重新确认中国人文化身份的问题,也对未来发展有重大的启示价值。近年来,英歌舞之乡普宁泥沟村有不少的村民按照潮汕的四点金和下山虎的布局格式,重建自己的庭院,当地人称“51户”,造价每栋过千万。深圳弘法寺二期工程以“传统为体、现代为用”为核心,通过符号转译、技术融合与功能创新,为中国古建筑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范式。人们热衷于古民宅的建设,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当然中国的土地资源足够紧张,特别是耕地,2023年公布的全国耕地可用面积19.29亿亩,总体土地资源紧张。

 

岭南传统建筑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岭南人世代相传的生命容器。本书就是这容器中的一滴水,像血脉一样滋养我,面对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人类文明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寻找突破。这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需要以更高维度的智慧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命题。

 

1、解构二元对立发现文化的共生基因。传统与现代的界限本质上是人为的时间切割。景德镇青花瓷匠人用3D打印技术复原元代器型时,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在窑火中达成了和解。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长城竹屋",将战国时期的夯土技艺与参数化设计结合,岭南屋里面有很多外来因素,这些都证明了传统文化基因具有强大的现代适应力。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文化DNA在新时代的自然表达。

2、构建第三空间超越东西方文化藩篱。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早已证明文化交融的可能性:印度佛教艺术与中国工笔重彩在戈壁深处孕育出全新的美学范式。当代艺术家徐冰的"英文方块字"装置,将汉字结构与拉丁字母重组,创造出超越文化藩篱的视觉语言。这种"第三空间"的构建,要求我们具备量子思维——同时保持两种文化认知的叠加态。

3、培育文化干细胞激活内生创新动能。故宫博物院将《千里江山图》转化为沉浸式数字艺术展,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可无限增殖的文化干细胞。瑞典环保主义者从萨米原住民文化中汲取"七代思维",为解决气候危机提供新思路。这种创新不是文化元素的简单移植,而是提取文化基因进行定向培育的过程。

4、建立动态平衡机制构建文化生态体系。深圳南头古城的改造实践提供了范本;广府骑楼植入新媒体艺术,祠堂变身创客空间,形成传统肌理与现代功能共生的文化生态圈。伦敦V&A博物馆的"中国设计新世代"展览,展示着年轻设计师如何用国际语言讲述本土故事。这种生态体系需要建立文化代谢机制,既保持传统根系的营养吸收,又促进新枝干的自由生长。

 

文明的演进从来不是线性替代,而是类似珊瑚礁的累积生长。中国屋的建设和打扫需要中国人自己去完成。三星堆青铜神树与SpaceX星舰看似相隔三千年,实则共享着人类对未知的探索激情。未来的文化选择应是培育"超导体"——让不同文化在碰撞中产生零电阻的思想流动,最终形成文明跃迁的量子隧道。这种发展路径要求我们既要做文化基因的测序者,更要成为文明进化的编程者。故此,在我以后的异国留学生活中把此书当作一位文化使者,在我的同学与师长中间进行文化与思想的交流,或许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接纳我。

 

此书的出版,首先感谢我的父亲给我巨大的帮助与鼓励!感谢新哲文院校董孙润钰博士的学术指导!感谢新哲文院副校长彭禹博士在百忙之中为本书写的序言!感谢雅昌设计部张晓伟老师的编辑指导!

万文景
2025年7月5日

        


作者简介

Mr.Wenjing Wan,born in December 2008 in Shenzhen,is a Senior Photographer certified by the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Association (USA).He holds membership in the Writers' Association of Longgang District,Shenzhen.At Shenzhen New Liberal Arts Academy,he serves as Director of the News Department while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both the Rap Club and Literary Society.In recent years,a few of his work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several distinguished periodicals.

 万文景,深圳人,2008年12月生。美国国际职业认证协会高级摄影师,深圳市龙岗区作家协会会员,深圳新哲文院新闻部部长、说唱社成员、文学社成员。近年来有少量的作品在一些知名的刊物上发表。


咨询热线:
13927447355
在线客服:
客服一
客服二
微信二维码: